张叔明:《旧唐书》卷一百五十四〈孔巢父列传〉~4095~

孔巢父,冀州人,字弱翁。父如圭,海州司户参军,以巢父赠工部郎中。巢父早勤文史,少时与韩准、裴政、李白、张叔明、陶沔隐于徂来山,时号「竹溪六逸」。

 

陶沔:陶沔 唐朝人,曾与孔巢父、李白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,纵酒酣歌,时称“竹溪六逸”。后来出任单父县尉时重筑春秋名宦单父宰宓子贱政暇弹琴之土台(即琴台),前方后圆,形似半月。不久,李白、杜甫、高适同游单父,李白曾留有《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》诗章。琴台又名半月台即取于此。

二、李白与徂徕山

 

《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》

猎客张兔罝,不能挂龙虎。

所以青云人,高歌在岩户。

韩生信英彦,裴子含清真。

孔侯复秀出,俱与云霞亲。

峻节凌远松,同衾卧盘石。

斧冰嗽寒泉,三子同二屐。

时时或乘兴,往往云无心。

出山揖牧伯,长啸轻衣簪。

昨宵梦里还,云弄竹溪月。

今晨鲁东门,帐饮与君别。

云崖滑去马,萝径迷归人。

相思若烟草,历乱无冬春。

 

 

这首《送韩准孔巢父还山》,是李白对徂徕山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。这不仅是对韩准、裴政、孔巢父等人的人品、才能和志趣和赞赏,而且也是对徂徕山的称美。对风景如画的徂徕,对深厚无私的友谊,李白都充满了深情。他在诗中写道:高尚的人乐于居住山野,为的是不受朝廷的约束。他们都与青山、云霞相爱相亲。崇高的气节超过高山青松,一同居住在深山野岭。常常乘兴在夜间欣赏明月,常常乘兴在白天登山抒发豪情。昨夜又梦见徂徕山的山水,云影、月光都在竹溪中呈现。今晨与诸君在城门外告别,设帐痛饮来安慰衷肠。

中国文学的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,就是歌颂友情和友人的友情文学。历朝文坛,友情之作都有名篇。徂徕山竹溪河畔的美景和友情,当年不知催生了竹溪六逸多少美文,可惜,大多数都随着时光的河流飘然而逝,流传到现在的寥寥无几,李白的作品现存不多,其他五位名士的诗作更是早已流失,想来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叹。“迄今人去已千载,风流余韵犹宛然”。而今的竹溪,清流依旧,山月无恙,一条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清澈溪流,像李白率真潇洒的诗篇,就这样流淌了千年,从李白的脚下,流到了我们的身边,让我们时时追忆这位天才诗人,和他的遗韵华章。公元744年,空怀抱负无处施展的李白,被唐玄宗赏赐千金放还乡间。一年的朝廷生活,让这位诗仙彻底明白,皇帝需要的只是一个写歌词的弄臣,而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李白。醉酒当歌,人生几何?迷茫失落的李白向东而行,他的家还在齐鲁,还在美丽的徂徕山下,只有那里,能够治好他失落的理想和被现实打得粉碎的心。在诗仙李白走到洛阳的时候,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轰动一时的千古盛事发生了。因为,诗圣杜甫,此时正在东都洛阳。两颗文坛巨星人生的轨道戏剧性地交汇到了一起。两位大师的相遇,一定很值得纪念,可惜千载以下,当时的情景,已经谁也无法得知了。幸运地是,历史记载了二人一见如故、过从甚密,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共同的决定,就是联袂同游齐鲁。李白用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游”这样的诗句记载了与诗圣杜甫的友情。当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,小他十一岁的杜甫,当时的名气要小得多。两位诗人在徂徕山一带携手同游、诗酒唱和,李白“济苍生,安社稷”的政治抱负与杜甫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人生愿望不谋而合。他的创作影响着杜甫,他重义气、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,也感召着杜甫。对人生、对诗歌艺术,两人都有太多的共鸣和相通。两颗伟大的心在徂徕山上连在了一起。

在徂徕山找到的友情和美景,平复了李白怀才不遇的忧郁和遭放还的烦恼。虽然李白还会在“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”的怀才不遇中惆怅一时,但徂徕山的清幽美景抚慰着诗人的心灵,而杜甫的陪伴更让李白忘却了失意的创伤。

在山东,在徂徕山的漫游,让李白和杜甫十分舒畅满足。秋天来了,李白和杜甫终于也要分手了。杜甫即将西上长安,步李白的后尘,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,而李白也要再下江南,游历江东。在徂徕山西南的尧祠石门,李白为杜甫设宴饯行。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并不能抵消他们暂时遗忘的失落。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,还不知道要走向何方。今日辞别,不知何日再能相聚?徂徕山下,两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依依惜别。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,徂徕山一别,竟成永诀,两位文坛巨匠直至终老,再也无缘相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