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 历史

徂徕山起义

1925年8月,受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委派,马守愚回到泰安,在成立铁路工会后,于次年建立了泰安第一个党支部—中共泰安支部;后与王撝青(今泰安岱岳区大汶口镇卫家庄村人)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—中共大汶口特支,并随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。不久,徂徕山下良庄镇的山阳村、茅茨村、薛庄村、石楼村,徂徕镇的北望村,房村镇东南望村相继建立了8个党小组。遍撒了革命的火种,使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泰安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。

(一)山东省委领导起义

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《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,中共北方局发出了“每一名优秀共产党党员,脱下长衫,到游击队去”的号召,抗日烽火燃遍华夏大地。在全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下,泰安党组织积极投入抗战洪流,带领泰安人民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。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从延安返回泰安。黎玉(1906—1986),原名李兴唐。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崞县(今山西省原平县)。1925年5月参加革命,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黎玉传达了党的有关精神,研究了山东的抗战形势。为了指导全省的抗日斗争,山东省委决定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。

(二)选择在徂徕山起义的自然优势

选择在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,具有四个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。

一是天然的屏障优势。山东境内的山脉主要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。徂徕山位于鲁中山区泰安市的岱岳区境内,距离泰城20公里,海拔1027米,方圆250公里。北依泰山,南连蒙山山区,相望济南,东接莲花山、沂山,四周群山环绕。境内寺观众多,西有大寺(即徂徕山起义地四禅寺),东南有光华寺,山上(太平顶)有隐仙观,天然的屏障优势明显。

战略地位优势。无论从历史上看,还是从近当代看,徂徕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从历史上看,早在春秋时期,吴王伐齐时的中军就驻扎在此山,也就是现在的中军帐。从近当代来看,徂徕山处在一个南北交汇、能进可退的优势地理位置上。沿津浦铁路,泰(安)新(泰)、泰(安)莱(芜)、新(泰)汶(口)等公路可及时控制,乘胜追击,势如破竹;徂徕山与新(泰)蒙(阴)、淄(山)博(山)、章(丘)(芜)等山脉相连,成为天然的战略要塞,回旋自如,余地较大,是兵家可退可守的理想之地。尤为重要的是徂徕山地处鲁中山区,起义一旦爆发,与其他战略游击区便于保持及时联络,相互支援。

党组织发展较快的优势。泰安是建党比较快的地区。1926年3月第一个中共泰安党支部建立后,很快又建立起中共大汶口特支、中共萃英中学支部、中共省立三中支部等,直至1937年8月建立泰安临时县委。就这样,泰安党组织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,走上了发展的道路,成为徂徕山起义的组织基础。

群众基础好的优势。按照省委的要求,出狱后的程朝轩和红军干部赵杰成立了泰安六区区委。程照轩(1908~1966),原名程金鉴,1908年出生于泰安县山阳村。他在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就读期间,就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怒潮,后被捕入狱。出狱后回家乡继续开展抗日活动,担任“泰安人民抗敌自卫团”主席。赵杰(1913—1996),原名赵正贵,又名赵东斌,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上石桥镇的一个贫农家庭。1928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时期,赵杰于1937年秋由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被派往山东,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。六区区委成立后,山阳、楼德、东良庄、西良庄、茅茨、白塔等村的党员发展迅速,组织活跃,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,成立抗日救国会,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,热情高涨。

(三)积极做好起义准备

1937年10月下旬,泰安县委在篦子店召开自卫团代表会议,成立了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,与会人员按照分工各自回乡,实施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。这次会议的召开,意味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举行正式进入实质性的筹备阶段。12月,洪涛由鲁西北来到泰安。洪涛(1912~1938),江西省横峰县青板桥乡排楼村人,曾先后参加农民运动和农民暴动。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1937年10月,洪涛和一批红军干部被派往山东省领导发动抗日斗争。洪涛找到省委后,进一步加强了对徂徕山起义的领导。为做好即将开展的游击战争准备工作,省委组织人员举办了两期游击战术训练班,由洪涛重点讲解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16字诀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知识。